前二天新聞發布,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成語通用字,新修正了41個曾經是錯別字的通用字,
1.「鬼」計多端與「詭」計多端兩者並列。
2. 走「投」無路」,也作「走投沒路」、「走頭無路」。
3.倒「楣」,也作「倒煤」、「倒霉」。
4.「魅」力與「媚」力兩者並列。
5. 披星「帶」月,也作「披星戴月」。
6. 「殺」風景,也作「大殺風景」、「大煞風景」、「煞風景」。
7. 大相「逕」庭與大相「徑」庭兩者並列。
8. 「糟」蹋,也作「蹧」蹋。
9. 惹「是」生非,也作「惹事生非」。
10. 「伎」倆與「技」倆兩者並列。
11.「冒」然與「貿」然兩者並列。
12.一「味」(總是、一直)也作「一昧」。
13. 「卓」見與「灼」見兩者並列。
14. 「姍姍」來遲也作「珊珊來遲」。
15. 「褪」色,也作「退色」。
17. 如雷「灌」耳,也作「如雷貫耳」。
18. 「默默」無聞也作「沒沒無聞」。
19. 如法「泡」製,也作「如法炮製」。
20. 深根「柢」固, 也作「根深蒂固」。
21. 意氣「洋洋」,也作「意氣揚揚」。
22. 眼花「瞭」亂,也作「眼花撩亂」、「眼花繚亂」。
23. 不「醒」人事,也作「不省人事」。
24. 一窩「風」,也作「一窩蜂」。
25. 「精」疲力竭,也作「筋疲力盡」。
26. 「瞭」如指掌,也作「了如指掌」、「了若指掌」、「瞭若指掌」。
27. 「剎」車與「煞」車兩者並列。
28. 「牽」就與「遷」就兩者並列。
29. 「躬」逢其盛與「恭」逢其盛兩者並列。
30. 輕歌「曼」舞,也作「輕歌慢舞」。
31. 「煽」風與「搧」風兩者並列。
32. 「留」芳百世與「流」芳百世兩者並列。
33. 「插」腰與「扠」腰兩者並列。
34. 張燈結「彩」,也作「挂燈結綵」、「掛燈結彩」、「懸燈結彩」、「張燈掛彩」。
35. 「調」頭與「掉」頭」兩者並列。
36. 「消」聲匿跡,也作「銷聲匿跡」。
37. 美「輪」美奐,也作「美侖美奐」、「美奐美輪」。
38. 別出「新」裁,也作「別出心裁」、「獨出心裁」。
39. 「鬨」堂大笑,也作「哄堂大笑」。
40. 直「接」了當,也作「直捷了當」、「直截了當」。
41.水「洩」不通也作水「泄」不通。
那些編修的教育委員的說法,是,某些字也曾在古典著作裡出現過,並有列出古籍來源。
可是我聽完這個說法反而滿腹疑惑耶,
這解釋會不會也有斷章取義之嫌?
41個新修通用字,真的每一個都考究徹底、使用起來毫無疑慮嗎?
(不是純粹因為委員們打字時懶得選字?)
倒煤,光字面上來看,它的形意會跟「倒楣」牽連在一起我實在是想啊想不透,
教育部引經據典作例證,
運氣不好、遇事不順利。《通俗常言疏證.禍福.倒煤》引《病玉緣劇》:「俺呵!受盡苦,倒盡煤。」也作「倒楣」、「倒霉」。
怎麼就能確定:
(1)不是這位古人寫了錯字?
(2)這裡的倒盡煤有沒有其他意思?比如它真的是指「連煤炭渣兒都被他用光了」暗喻悽慘落魄狀?
語言雖然應該是活的,但如此用法,有沒有放水太過?媚俗太過?
假設古代某位剛學寫字的大娘,因為熱愛當時流行小說,隨手創作了篇愛上大媽同人番外,
在一片冰雪紛飛寒梅落盡的時刻,不小心寫到:「俺呵!受盡苦,倒盡梅。」
ㄚ「倒楣」是不是也可新修為「倒梅」呢?
然後第四點的「魅力」與「媚力」兩者並列,
近幾年拜阿Mei張惠妹所賜,她演唱會或專輯文宣常會強打〝妹〞力四射、〝妹〞力無限,
未來,「大展妹力」會不會也是被活用並列的典範之一?@@(暴力妮妮痛槌兔子)
未來新聞試下標:宋仲基6月底來台確定 大展妹力
報導說:
負責國語辭典編撰的國家教育研究院表示,網傳的內容有些並非並列,例如「魅力」與「媚力」釋意不太一樣。(有沒有哪邊可以看到這次到底改了那些"並列",那些"也作"的通用字?為什麼網路上會有41個新修通用字的內容?)語言的使用過程本來就會有變化,國語辭典是工具書,因此編撰時會大量採錄古籍用法並釋意。有些課堂上老師教學時告訴學生其他用法是錯的,是因為是從最原始的典故角度切入;但若脫離最原始用法的背景,那些變化字不能說是錯字。
按照這邏輯,
以後小朋友考試寫填空題的時候也別害怕錯別字了。
因為可以跟老師上訴說:
老師,你只是從最原始的典故角度切入,才會說我錯了,
若脫離最原始用法的背景,我寫的這些是「變化字」,不能說是「錯字」。
畢竟珊珊,都可以來遲了,(還可以來吃XD)
莫名其妙,就算最後,莫明奇妙,也是妙啊@@